近日,我校以第一单位在国际知名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中科院二区TOP期刊)上发表了题为“The high cycle fatigue behavior of niobium micro-alloyed high-Mn austenitic steel with unusual precipitation at 77K”的研究论文,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为我校机电工程学院教师王鹏杰博士。王鹏杰博士专注于极低温用无磁特殊钢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先后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对突破极低温奥氏体材料的强塑性瓶颈提供了若干组织结构设计新思路。

高锰奥氏体钢由于TWIP效应具有优异的极低温力学性能,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其极低温高周疲劳(HCF)性能限制了高锰奥氏体钢的更广泛应用。通过析出强化可以提高抗拉强度,但是对极低温HCF性能的影响尚存在巨大争议。针对上述争议,本项工作设计了五种不同Nb含量的高锰奥氏体钢,并研究其在77 K下的疲劳变形行为。结果表明,虽然抗拉强度随Nb含量的增加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但是疲劳性能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疲劳性能的提高可以归因于适量Nb诱导的固溶强化、晶粒细化强化和沉淀强化。然而,过量Nb会降低极低温HCF性能,这是因为初始微观结构均匀性降低使疲劳损伤容限降低。同时,沿孪晶界直线排列的异常析出降低了孪晶界的抗疲劳开裂能力。

机电工程学院一直高度重视教师科研活动和科研团队建设,近年来,在科研攻关上取得了显着成绩。相关工作得到了十叁五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成人杏仁Tv免费网站www博士基金的大力支持。
顿翱滨:丑迟迟辫蝉://诲辞颈.辞谤驳/10.1016/箩.颈箩蹿补迟颈驳耻别.2025.108914